跳到主要內容區

計畫場域與架構

1.1計畫場域與架構

1.1.1(112-113)計畫摘要說明計畫問題及目標)

新北市貢寮區位居臺灣最東北角,東瀕太平洋,南接宜蘭縣頭城鎮,係新北市最東端的區鎮,幅員廣闊,貢寮人口稀少、開發度低,其中包含養殖產業密集的濱海地區,以及生態與古道縱橫的山區,隨著時代變遷及漁村的沒落之下,面臨到人口外移、少子化與高齡化困境。為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,本校從海洋特色教學/研究與在地關懷出發,擇定「永續環境」主題,提出「貢寮美境山海川區域發展深耕」計畫,改善其面臨的問題。

為達成建設「貢寮美境」目標,本計畫與在地夥伴共同串聯貢寮與雙溪河流域的生態環境;營造樂活宜居的養生社區;建構親山近水的漫遊區域,以山海川區域發展帶動整體城鄉地區,創造在地生活價值,吸引青年回、駐鄉。本計畫針對場域議題、計畫主軸、執行策略、執行方法、行動網絡與計畫目標進行主要探討,發展出三大主軸「環境永續--山海川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」「生活永續-福祿壽友善生產與健康福祉」、「價值永續-真善美區域共榮與人文藝術」鏈結計畫核心。

112-113年計畫目標

1.串聯雙溪河流域的文化,落實生態永續

2.營造樂活宜居養生環境,落實生活永續

3.建構親山近水漫遊區域,落實價值永續

1.1.2計畫場域地圖分布(原圖檔請放>計畫網頁>1.2資料夾)

藉由里川串聯里山、里海之共生共榮發展模式帶動場域生態環境保護;營造樂活宜居的養生社區;建構親山近水的漫遊區域,創造在地生活價值,吸引青年回、駐鄉。

1

1.1.3計畫構圖(原圖檔請放>計畫網頁>1.1計畫構圖資料夾)

2

本計畫以生態保育為核心,結合環境教育、友善生產、健康福祉、區域共榮與人文藝術,從「地球、人類、群眾」三方面出發,涵蓋里山、里海、里川等自然面向,並著重於增進福祉與文化價值。計畫將「三農」(農業、農村、農民)與「三漁」(漁業、漁村、漁民)結合,實現環境、生活及價值永續的目標。透過多方協力,推動文化產業傳承、地產地消及社區網絡建設,促進區域就業機會,提升在地發展潛力,並發揮經濟效益,助力永續經營模式的建立。

1.2計畫對應重點議題及鏈結之SDGs

1.2.1計畫重點議題

(1)氣候異常嚴重、水資源匱乏問題

雙溪河水系總幹線長26.81公里、流域面積132.5平方公里,擁有豐富的魚類生態。早期河岸居民以水稻、茶園及礦業為生,但隨著礦業沒落,河道堆積大量棄渣,造成河床束縮。近年來,氣候異常與全球暖化導致河道淤積,土壤涵養水源減弱,水量大幅下降,影響排洪能力,威脅河川生態。為改善此問題,計劃透過水量與水質監測、加強水源涵養及社區參與,推動水源教育,並促進地方產業發展,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。

(2)海洋與海岸生態破壞 、汙染之問題

貢寮沿海岸線長達20公里,雙溪河出海口擁有3公里的細砂金黃沙灘,富含九孔、珊瑚、龍蝦、海膽等多樣水產,是當地漁民重要的生計來源。然而,核四廠海域工程導致生態失衡,對漁業資源保護區和東北角風景區衝擊甚大,魚群減少,漁獲量銳減,加上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,造成沿海居民生計困難,壯年人口外移。海洋及潮間帶生態遭破壞,沙灘退化,珊瑚礁白化。為應對,建議強化海洋資源保育,推動休閒觀光產業轉型,以保護生態、強化災後復原力,實現健康且具有生產力的永續海洋。

(3)水田日益荒廢、棄耕之問題

貢寮區農耕地面積達777公頃,其中542公頃為耕地,農業人口有2,138人,主要種植經濟作物如山藥(年產量85.49公噸)及珠蔥。由於稻米生產在高成本下僅能自家食用,水梯田逐漸棄耕,出現陸化現象,破壞濕地生態並威脅生物多樣性,且山地水土保持不足,導致梯田文化消失、土地浪費、害蟲孳生,進而影響周邊農作生產。未來應強化農林保護,恢復生物多樣性,推動山脈生態系永續利用,並提升地方財務資源。

1.2.2計畫內的SDGs目標

本計畫主要環扣SDGs 目標 6:確保水資源可永續利用、SDGs 目標 14: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及SDGs 目標 15:保育及保護生態領地。同時兼顧發展SDGs 目標 3:健康生活與福祉、SDGs 目標 8:就業與經濟成長、SDGs 目標 11:永續城鄉及SDGs 目標 12:負責任消費和生產,針對以上目標打造貢寮雙溪共生共榮圈。

1.3計畫課程發展

1.3.1課程地圖

3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